close

~ 走過歷史五百後我在長城「居庸關」

 

PB290004

習慣設定早半小時起床的鬧鐘刺耳響起,靜暗中揉著惺忪的眼睛起床循著記憶中的路線左轉右繞地成功摸黑到達浴間梳洗。早餐用畢,遊覽車已等候在室外,溫度依舊凍人如昨。

PB290008

今早的行程是 ~ 長城「居庸關」。

唐代詩人高適,曾描寫居庸關:「絕反水連下,群峰雲共高」;明朝知名思想家「李贄」,經過居庸關時也留下「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讚嘆之語。

 

記憶中歌謠這麼唱著 ~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

………

那夢寐一睹宛如巨龍盤據嶺峰的歷史奇蹟,是這次北京舊地重遊的主要目地,興奮期待的心情早已躍上容顏不須言喻。

PB290011

(  SUPER 8!?才出飯店沒多遠,呵呵 ~ 怎有一種被罵的感覺呢?!)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長城開始構築是在春秋戰國時代終結於明朝,歷時了三百多年。其間先後有二十多個王朝諸侯國參與修築,更秦、漢、明三朝投入建築規模最大;又每個朝代所修築的長城並非在同一條線上,而多是根據當時的政經軍等形勢需要而新選建置路線。有人作過統計,若把歷代所修長城相加,總長達十萬多里,已足足可以把地球繞上一圈但經過歲月風雨的摧殘,如今保存下來較為完整的是從山海關到嘉峪關的明長城,總長六千三百多公里

 

1860年,德國著名考古學家希里曼先生在長城上徒步旅行時,感受了極大的震憾,對長城讚嘆不已地就像是「洪荒以前時代巨人族的神話式創造」,還認為簡直是「出自人類雙手所曾創造出來最奇偉的作品」。據媒體報導,來自美國的一對男女布拉迪須及英格蘭,在20065月時由長城南邊的甘肅省玉門關出發,沿著長城徒步而行,每天以平均29公里的速度,一路走到了北韓邊境的虎山,共耗費了10個月的時間,而這全程徒步走完長達6,000公里的萬里長城,可能算是人類首次的創舉。

PB290015

在行車的途中,我好奇地問起有關「孟姜女」的故事,聽著地陪娓娓道來,有關孟姜女哭倒長城這家喻戶曉的故事。正如許多民間故事般,這個故事的主角存在有許多的虛構杜撰成分。

按照顧炎武、顧頡剛等著名學者的考證,孟姜女可能就是文獻中記載的「杞梁妻」。杞梁又名杞殖,是春秋時期齊國莊公呂光(西元前553 ~ 548)在位時的朝大夫,在一次進攻莒國時戰死沙場上。文獻中提到了杞梁的妻子在半路迎接靈柩,並要求齊國君主為她夫君舉行正式隆重的祭悼儀式,而此伏屍哭號的淒景也讓路人都動容落淚,竟使城墻崩塌了;杞梁妻更在料理丈夫後事完時,獨投淄水而死。

故事一直流傳到了唐朝,詩人貫休轉移故事發生的時間與地點,巧妙地連結到秦始皇時代,說是「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饑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大意是在秦始皇時期,因賦稅勞役繁重,有一對夫妻范喜良與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也被埋在長城牆下。思念夫君的孟姜女背著寒衣,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尋夫,終於來到長城邊,這才得到的是丈夫已經死去的噩耗。痴情的她在長城下斷腸痛哭了三天三夜,沒想到城牆竟然崩裂開來,露出了范喜良的屍骨,最後孟姜女在萬念俱灰下投海自盡。

也因此,孟姜女的故事愈演愈曲折生動,故事至今的版本幾乎是定調在控訴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而殘害士民的傳說故事。在唐朝前的所有文獻都有一個共同點 ~ 女主角都僅以「杞梁妻」帶過,就是從沒有出現過她完整的姓名。所以,可以較肯定的是,「孟姜女」這個名字大約從明朝開始才有的;同時,杞梁也演變成了諧音的「范喜良」或「萬喜良」。

關於「孟姜女」名字的來歷,又有另兩種有趣的傳說:一是在秦朝時,山東某村莊居住在隔壁的孟、姜兩家(原本都是在朝為官),共同種植了一株葫蘆(也有說是冬瓜的),後來在牆頭上結了一個葫蘆。瓜熟後,兩家準備一家一半剖開作葫蘆瓢,不料,葫蘆在切開時,蹦出了一個小女孩。於是兩家又共同養育這個小女孩,並給她取了個名叫「孟姜女」。另一説,「孟姜」是齊國國君和貴族家女兒的通稱,「孟」是兄弟姊妹排行中的老大(孟(伯)、仲、叔、季,依次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意思是「姜氏家族的長女」;前者感覺就是屬於民間故事套譜,有些荒誕不足採信,所以當然該是後者較為可信嘍。

PB290015-01

一路車行高速公路上,常可見到通往「八達嶺」的指標;八達嶺位於延慶縣,其關城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明長城保存得較完整的一段,呈東窄西寬的梯形狀,設有東西二門,東名「居庸外鎮」,西名「北門鎖鑰」。由於這裡山勢陡峭,所以皆砌成梯道,山脊高地、城牆轉角或險要處,則有堡壘式城台、敵台或牆台。城牆高低寬窄不一,平均約高7公尺,有些地段更高達14公尺。牆基平均寬6.5公尺,頂寬有5公尺多,可容五馬並馳行或十人並肩走。

傳說當年秦始皇時期修築這段長城時,最初三個月時間,死傷民夫就超過萬人,城牆修築的長度卻不到一丈。秦始皇惱怒不已下,先後連續斬首了七個監督官,於是改派宰相李斯親自監督。而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腦袋瓜,便心一橫找來似狼如虎的監工,手持刀棒驅使民工拼命往山上扛石抬磚,哪個民工手腳敢慢一點就可能被打死。十幾天下來,雖已是血屍遍野,而長城終究仍無多大進展,此時一籌莫展的李斯,夜裏總是惡夢頻頻。

有一晚在夢裏,出現了一位長白鬚眉的仙人,怒批李斯喪心害理,並告誡李斯本應讓他伏法,但實在不忍再讓生靈塗炭,因此授予「修城八法」,就是「虎帶籠統羊背鞍,燕子銜泥猴搭肩,龜馱石條鬼引路,喜鵲搭橋冰鋪棧。」李斯驚醒後趕緊把四句指示記下,反覆琢磨仍不解其意,只好貼榜招賢解夢中之言。 

如此過了四天,才來了位衣衫襤褸的老頭,點示了四句隱語:「虎帶」、「籠統」是一種原始的輸送帶,同時也可視為「虎代龍統」,暗指惡虎代表龍來統率民工,諷喻著李斯不該對民工如此殘暴。因為往山上搬運這些磚石的路根本不是人走的啊,應該利用羊隻來馱負城磚,用烏龜來背負石條,用猴子為人搭肩引路,讓燕子往山上銜泥,用喜鵲來搭橋鋪路,再以水注滿山谷,結冰來作為棧道。據說,一支支巨大的石條及成千上萬塊的城磚,便如此順利加速運上了崇山峻嶺,工程進度獲得了明顯改善。經過了八個月的施工,這段艱鉅的工程終於大功告成。也由於這段工程先後耗用了八個監工,並且藉由神仙指點的「八法」,費了八個月時間才完成,因此取名為「八達嶺」。這段神話似的民間傳說,直接道出了八達嶺長城在險惡的地勢上修築的困難度,也間接敘述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PB290045

長城老的已有2,000多歲,年輕的也有500多歲。今天就是要攀登位於北京西北郊約60公里遠的「少年家」長城 - 居庸關,明代碑記中稱其為「天下第一關」,又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內三關」。

PB290045-02

與附近的八達嶺長城同為北京西北方重要屏障的居庸關,名字乃取「徙居庸徒」的意思而來,實因這城關位處太行山餘脈之軍都山峽谷之間的制高點,是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一條防線,北抵塞外,南俯京師,兩側縱深約20公里的峽谷,俗稱「關溝」千折萬曲、車馬行難的險要地勢,石牆就沿著層巒疊嶂的山型起伏,西望不見起處何地,東眺不知盡頭何在。

行走城道上,仰視蒼芎浩瀚灰茫,彷彿伸手即可觸天卻又遙不可及,俯瞰懸山垂岩如刀劃削,幽谷山溝深在萬丈底,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優勢,由此不難想像,此處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了,也一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PB290065

PB290066

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就有關居庸的記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居庸關是從漢朝時開始建設,但起初也只是作為郡縣間的關口,並沒納入長城的建築配置內。而是到了北魏時期,才將居庸關修築連結為長城的一部分,將之建設成長城上重要的關口之一。後代歷朝都會加以修築,於是逐漸成為北京西北方的軍事要地。明朝時為了抵抗北方的蒙古人,遂駐兵守衛京師,後在九鎮之外,再增加昌平鎮總兵與真保鎮總兵。居庸關、黃花城鎮邊城同隸屬於昌平鎮的三參將;另在八達嶺設守備,隸屬於居庸關參將。

PB290053

 進城關左轉,就是好漢坡)

居庸關也曾在歷代王朝易名,如在三國時稱為「西關」,魏朝時稱「軍都關」,北齊改名「納款關」,唐朝先後稱「薊門關」、「軍都關」、「居庸關」。遼、金、元、明、清時代才定名「居庸關」至今。

PB290067-01

PB290067-02

當年毛澤東有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並把長城借喻為前進的目標,同時,不難明白長城在中國無可替代的精神標幟和象徵。這雄關險隘壯闊綿延千里,星羅棋佈在山嶺險峻間,風景名勝則比比皆是,在清朝乾隆帝時,曾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並建了御筆碑。

如今到此的過客如我,隨團在此最具代表性的城段登臨攬幽,算是今世效古也一圓世人傳說的「好漢夢」了。

PB290067-04

PB290067-03

 進城關右轉,嘿嘿 ~ 走起來會輕鬆多多)

地陪告訴我們面對居庸關,登城向右行,地勢較平緩也較好走,但向左邊走,挑戰性就高了。我仰頭一望,在未作熱身下,放膽決定了朝挑戰好漢坡的方向走去給它撩下去。初行未察不妥,只是許多石階落差近乎自己半截腳高,漸漸讓我有吃足苦頭的彆扭。眼見同團一行人多已淺試便知難而回,我卻咬牙好面子地頭也不回,陪同另三位年輕團友繼續半爬半登地扶階而上。就這麼走著、蹬著、爬著,到最後只要一遇到平台寬面處,管它才又登上幾個石階,就趕快手撫城垛短歇片刻。

PB290084

望著半支腳高度的階梯苦難挑戰才要開始?!)

PB290089-01

PB290086

PB290083

PB290086-01

PB290089

PB290090

PB290094

 到此一遊,公德心真差)

此時,倚立牆頭已是氣喘吁吁,偏又刺骨寒風迎面吹嘯,外冷內熱的我鼻涕直流又驚恐搖晃欲墜,此刻身處的高度自是心慌氣短。回望那矮在腳下的長城穿越邊山,更見勢若蟠龍的長尾,擺歇在一望無際的視野上,真的無法想像千百年前,多少民工匠役的血汗苦勞,才能完成這雄偉峻險的建築啊!

PB290097

PB290104

PB290108

PB290109

PB290110

PB290111

PB290117

PB290117-01

PB290117-03

一路走來,可以見到居庸關的防禦系統極為完善,城關四面均建有城牆,南北兩道設置關門,關門外均築有瓮城,兩側則架設傳訊用的敵樓與烽火台,如此自北而南分別由岔道城、八達嶺(居庸外鎮)、上關城、居庸關(中關城)及南口等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這整個連線的指揮中心。正是因為這裏的地勢險峻,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所以古人稱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PB290119

PB290162

PB290175

PB290117-05

PB290117-04

PB290249

PB290117-02

PB290253

時間侷限下,又因大多數未跟上的團員在山腳下等候著,必須掉頭返程。有句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如果要用在長城,那我會說「上山難下山更難」,因為在步下長城的過程中,膝蓋已開始明顯痠軟吃力,也自折返點起算走下的石階數約為1619階(只要沒頭昏,應該沒算錯)。

PB290175-01

 

長城確實能防禦強敵入侵嗎?為何明朝修築了歷史上最為堅固的長城,然而卻沒能抵擋住滿族人入關?如果沒有長城,「絲路文化」與「敦煌文化」是否依舊輝煌?…… 隨著科技的進步,長城各方面的實質價值及地位,多已昔是今非了,留下的時代意義及見證歷史是最為不可取代的活教材,而一條雄赳赳的巨龍也就此沉睡了!?但,真的就此在沉睡了嗎?!

PB290175-02

撫今思昔,五千年的中國文化,也許如某些學者所評,是一個沉重的包袱,相反地,從北京的歷史古蹟裡,卻可看到中華民族許多特有的藝術、獨厚的智慧與崇高的道德。只是,近代百年中國受盡外國烈強凌辱之血淚史,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也得到了沉痛的教訓。鑑古知今,在中國近代史與台灣史切割之後,文化在認同差異的表面包容下,教育承續的斷層落差問題之中,是否我們真正走到了對的前進方向?惟肯定的是明日的歷史,就在我們這一代與下一代繼續創建交棒著。

PB290263

PB290264

PB290263-01

(  加油!加油!加油!就等你一個嘍 ...... )

PB290265

雙腿微軟地走出關口,雖在預定時間返回,但自己明白是最後一個歸隊者,未知所有團員在車上是否已等候多時,邊勉力小跑步又邊回首望向那高入蒼茫中的曲折城影,而我帶著疲憊的腿勁吃力快步著,竟錯覺恍如自500多年前歷劫逃出的倖存苦役般,狼狽地,徒留未來得及的話別在呼嘯北風中 …………………

 

 

萬里江山一片月 歲月悠悠兩岸情

長歌當哭浮生夢

英雄淚 世間的痛

 

滄浪遊子一片情 問君何事任飄零

回首離家還少壯

轉瞬間 他鄉成故鄉

 

明月年年照堂前

骨肉離散 何時再團圓

河山風雲兩茫然

千古愁腸向玉關

2013.05.01~PO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野雲閒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