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走過歷史五百年後我在天壇 

 

午餐膳畢,車行約20分鐘,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天壇」。

01-天壇示意圖

北京天壇示意圖轉載自維基百科

 

「天壇」,顧名思義,就是天子祭天的場所;中國古代是極度講究天地人之禮制,所謂皇天后土,皇天在上后土在下,而人們只是看著天地的臉色,渺小地維存在天與地之間;因此,中國古代帝王雖高居萬人之上,仍只敢自稱「天子」,可見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對於天地、神祇及祖先的崇敬和感恩,絕不敢逆怠慢;也因此為奉行各種祭祀活動提供場所,而產生壇、廟、祠等類型的建築應運而生。

PB280484-01

從佔地面積來看,天壇佔地約273萬平方公尺,將近是故宮面積的四倍大,天子「廠辦住合一」的紫禁城,其空間遠遠不及祭祀上天及祖靈的場所空間,就可看出對天地神鬼的敬畏之心,自古至今皆然。

PB280484

「天壇」是從永樂十八年1420開始建構,最初都是舉行天地合祀,故早期稱為「天地壇」。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可能受東漢鄭玄「五祀說」論述影響,崇信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時迎五行之氣於四郊,遂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此後便在北郊另覓他地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並在嘉靖十三年(1534),改叫「地壇」;而原來的天地壇則改為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也因此改名為「天壇」。如今便形成天壇築於紫禁城東南方,地壇則設於紫禁城東北部,符合了中國古代天南地北之說。

PB280486

清廷入關後仍沿襲明朝禮制,在乾隆、光緒帝年間更是大興工程地重修改建;現今主體建築除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朝建築外,其餘所見多是清朝建造的規模格局。天壇被兩垣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無論內外壇牆的南邊兩側轉角皆為直角,北邊兩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內壇牆周長4,152公尺外壇牆周長則有6,553公尺,若單單步行繞一圈外牆可能就得耗上一小時。

在西元18601900,天壇先後遭受英法聯軍八國聯佔據的浩劫,幾乎將所有的陳設和祭器貪捲而去。八國聯軍當時更將司令部設立於此,並把大砲架設在丘壇上,用來攻擊正陽門北京城內城正南方向的門紫禁城。後來中華民國成立,除袁世凱復辟登基外,天壇便不再進行任何祭祀活動,終在西元1918起開闢為公園,正式對民眾開放參觀。目前如所見園內古柏蔥鬱,截然不同於紫禁城不見樹影的建築群,儼然成為北京城南的一座大型園林地標。

PB280490

PB280491

紫禁城裡偌大的廣場總不見樹木林蔭,概因廣場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為了突顯宮殿的威嚴氣勢,除了在建築上採取了許多規模手法,其一便是院內不予植樹,所以從進入紫禁城午門開始,一路到御花園前全不見綠樹青地現在端門前後的樹乃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試想,當時臣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一路高低穿梭行進府廊間,自然倍受一股無形中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終才見到皇帝高居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更達到頂點,而這正是天子希望給自己臣民震懾的感覺吧。而天壇綠蔭宜人鳥語啾啾,自然是虔懷敬天的儀式外,希望呈現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氣象吧!?

PB280492

PB280488

北行進入丘壇前,先見由漢白玉雕城的「星門」,這是從中國唐朝的烏頭門發展而來的傳統建築門式,通常有兩根立柱上搭橫木形成門框,內裝對開的門。宋朝時的官方名稱,沿用「烏頭門」、表、閥閱俗名「星門」,是官位品級之象徵到了清朝就只有星門的名稱且由唐宋時期的木造改為石造如今在台灣孔廟處所仍可見之

PB280498

傳說星是天上的文星,又稱文曲星,把孔子比作文曲星,因此得名。也有說星門指的就是天門因此宮室祭祀之建築以及壇廟和陵寢建築都會設有星門。如今在環繞丘壇的每道牆就有四組星門,每組三門共有24座,稱作「雲門玉立」。

PB280501

PB280499

穿過星門,眼前一座以白石為欄的三層圓形平台,是為丘壇」,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原壇面使用藍琉璃磚鋪設,在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時,改用了質地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則各留有十來步寬的台面層與層間各九級階,特別的是處處可見取可被9整除的極大數

PB280505

PB280509

PB280507-01

拾階而上層緣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頭,主要功能為壇面排水用。爬至高5公尺多的台頂20多公尺徑長的大圓,立此露台,瞬間有種登天的高遠感;俯首往中心望去,臺面盡數以扇面狀的艾葉青石平板鋪底,一重重的圓也是取數之極大,共九重,最外層有九九八十一塊鋪成,次層為八九七十二塊的數目…… ,如此以九為倍數向圓心遞減,直至最裏層,由九塊石板,緊緊圍繞著獨一的「天心石」。

PB280507-02

這圓形的天心石略高於台面,當年的皇帝就是站在這個中央點,向天傾訴祈願,只稍小聲說話,聲音向天際送去,也因著壇面光滑,向四周白石圍欄傳去,甚更遠至四邊牆圍;而這往圓欄遞去的聲音,一波波撞擊著白石欄,又一層層的折彈回來,又因著天心石與欄的徑距皆相等,所以這一聲聲的回音便彷如潮水般自圓周湧來;加上遠自牆垣彈返的細碎聲,快速與原音交相搭疊加成的渾厚力度,便如同代天宣喻,加上祭禮中莊嚴的氣氛,更添相信陪祀的官臣或后妃,無不被皇帝響亮的「聖音」所震懾感動吧!

PB280513

大家好奇的是,為何這裡的景物建構總是與9這個數字脫不了干係呢?地陪精闢地導覽說,始因中國古代將單數稱為陽數,雙數稱為陰數。而數字9是陽數中最大,是為「陽數之極」,象徵著天體的至高至大,故又叫「天數」。在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數目,比比皆是9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配置便是依據這道理設計,中下層也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又分別為72塊、108塊及180塊,相加正好是360且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45丈。在在都證明是9的倍數,也意涵著「九五之尊」的寓意。

PB280504-01

丘的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燈桿高99尺(約30多公尺),其中南北兩座只剩遺跡。祭祀時用來懸掛垂直高2公尺多、周長4公尺多的巨大燈籠,內燃蠟燭,既可照明,又可達到裝飾作用。

PB280517

PB280520-01

PB280521

PB280521-01

PB280522

PB280525

PB280536

PB280538-01

PB280536-01

 步下丘壇往北行,見一座外觀狀似圓亭的殿宇,是為「皇穹宇」,矗立在象徵獨尊與穩固之意的須彌座上,高2公尺多的漢白玉台基周圍均設有石護欄,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就供奉在這處所。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初名為「泰神殿」,十七年1538時改稱「皇穹宇」至今。乾隆十七年1752大力重修後,為今日所見金寶頂單檐尖頂的建築體,屋頂鋪設藍色琉璃瓦,形同青天。殿的直徑15.6公尺,高19.5公尺,廳堂內有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撐起龐巨的殿頂,構造精巧的三層天花藻井呈漸次內收,華麗而莊嚴。殿堂正中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上,供奉著「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奉著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的東西側各有配殿,則分別供奉著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

PB280542

PB280525-01

PB280526-01

PB280528 

PB280535

站在平台上,可以看到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牆環抱,這牆高3.72公尺,徑長61.5公尺,周長193.2公尺。內側的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規則的弧度,牆面則平整光滑,如同丘壇利用回音原理,能將聲波來回傳遞成悠長的回音,故稱為「回音壁」,據稱人們可以在牆內的不同位置面壁說話,站在遠處牆邊的人,也能十分清晰地聽到。另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排序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聽說將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條件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在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

PB280541

嘿嘿,是不是真有這麼神奇?因未曾親自嘗試,所以我嘛莫宰羊ㄋㄟ。但見現場無論黃皮膚、黑皮膚或白膚色的遊客,一群人多是你一掌我一拍地在試著、或我一語你一言地對牆試著。未知是不是真的聽到切實的回聲,但可見中國早期建築構思及工法之嚴謹獨特,在瑰麗的外觀下,早已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幾何學等原理,如今看來在歷史文化的深重意義外,更增添了科學價值的重要地位。

PB280556

PB280552

PB280564

離開丘壇繼續北行,是一條大又直地通往祈穀壇的「丹陛橋」,也叫作海大道,南接丘壇的成貞門,北連祈穀壇的南磚門,將丘與祈年殿結為天壇建築的主軸線,也是皇帝登上祈穀壇的通道。

PB280568

這南北走向的通道,高出地面約4公尺,360公尺、寬30公尺的磚石路面上分為三個走道中間的石板大路是供天帝專用的神路」,右邊的磚砌路面是專給皇帝走的御路」,左邊是王路」,則是給陪祀的王公大臣行走的綜觀南北環顧東西,蒼松翠柏覆蓋了80%的天壇面積,雄偉建築座落其間,走在這大道上,俯仰天地,讓人深深感受到祈天敬神的崇高美感。但令人疑惑的是,這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通道,沒看到溪河水流,為何又要稱為橋呢?這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與天庭相連接的橋;另一說是路面下邊有圓弧形的券洞,類似立交橋(台灣稱交流道),所以稱之為橋。

PB280569-01

PB280570-01

PB280570

PB280573

行走到丹陛橋的北盡頭穿越祈年門」,一座色彩華麗雄偉的三簷式建築的祈年殿」,挺聳在漢白玉築成的圓形祈穀壇」上。這種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明朝嘉靖年間「在壇上祭祀稱祭天,在屋下祭祀稱祭帝」的「屋下祭帝」說法而建立的。

PB280574

PB280579

PB280580

浩浩蒼穹賜我豐年」,民以食為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年孟春(正月初八)時,明清兩朝皇帝都要率領百官大臣們,來到祈穀壇舉行祈穀大典。而且每次祭祀前幾天內,皇帝都要先齋戒,就是不吃肉飲酒、不得妻妾同寢,還要沐浴更衣,用潔淨的身心,來表示對神明的誠意及敬畏。清朝皇帝在祭祀前,往往會在宮內就先行兩天齋戒,然後再到天壇齋宮裡齋戒一天,才得以舉行祭祀典禮。這般重視,不難從這些程序略窺一二。

PB280587

在天壇的北部的祈年殿,可說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壇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築後,更名為祈年殿,曾在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據說,當時因殿宇的大柱為沈香木製的,所以慘遭祝融之時,遠在數里之外都可以嗅到清香氣味。翌年,皇帝即召集群臣商議重建事宜,由於找不到原設計圖樣,掌理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參與過祈年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起來,依據記憶及口述方式繪製出圖樣,才得以施工再造。因此,現在所看到的祈年殿已屬清朝光緒年間的建築物了,但從基本建築結構及外觀,還是保留著幾分明朝的模樣。

PB280583

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高38公尺、直徑32.72尺的圓形建築,三重圓形屋簷鋪設藍色琉璃瓦,層層收進尖頂,寶頂鑲色金,外觀像極了戴了一頂皇帝朝冠的殿宇。殿廳內部抬梁式構架更是獨特的典型作品,完全不見大樑和長,僅用楠木柱和枋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堂內楠木柱數目共28根,環轉配置符合天象排列,中間可是大有學問的:中央4根高19.2公尺、直徑1.2公尺的龍柱,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及外層皆12根巨柱,分別象徵一年12個月與一天的12時辰;中層和外層柱數相加,又象徵24節氣;三層柱數總共28根,象徵天文東南西北28宿;再加柱頂8根童柱,象徵36;寶頂下的雷公柱,則代表皇帝一統天下

PB280584

PB280586

殿內地板正中是一塊帶有龍鳳花紋的天然圓形大理石,殿頂天花板則是精緻的九龍藻井,四周搭配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下使得整座殿堂顯得極致富麗堂皇。據說一段傳奇故事,正中央的那塊大理石面上原只有鳳樣圖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下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與鳳凰交歡。不巧有天嘉靖皇帝前來祭天,跪拜在石上行大禮,一時間金龍不及飛回去,便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在行跪拜大禮時壓進圓石裏面去,從此再也無法出來了,自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這塊龍鳳石在1889年祈年殿遭雷擊起火焚燒時,曾被烈焰燻燒一個晝夜雖未碎裂,但龍紋卻成淺黑色,而鳳紋則已是模糊不清。

祈年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九間,稱作東和西,是用作奉祀配神牌位的庫房。明朝祭天大典時,除祭祀皇天上帝外,也要配祭皇族朱氏祖先,還有日月五星東西南北中五大岳五小岳的五鎮四海四瀆(河湖)、風雲雷雨、山川、太歲、道教等神祗以及歷代帝王等。

PB280596

PB280595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祈穀壇是座面積達5,900多平方公尺總高6公尺的圓形漢白玉臺基,共分三層,每層都環繞著精雕花紋的漢白玉欄杆整體觀之氣勢巍峨這個臺基與大殿可謂是不可分的藝術結合。一位法國建築專家就曾在遊覽天壇後驚嘆著說:摩天大廈遠比祈年殿高得許多,但卻沒有這祈年殿那種神聖與深邃的意境,更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北京電視臺的LOGO「北京」二字,就是將祈年殿形象轉化而來,也已成為北京的象徵,更已被國內外人士所認同。

PB280597-01

PB280597

PB280599

PB280600

PB280604

繞過祈年殿再往北行步下階梯,穿越琉璃門,是另一座殿式大殿皇乾殿,殿頂覆蓋藍色的琉璃瓦,靜靜座落在矩形院落裡環繞漢白玉石欄杆的臺基上。這裡是專為平時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神祉版牌的場所。而神版平時均供奉在形狀像屋宇的神裡,管理祀祭的衙署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會派員定時灑掃焚香。在祭祀大典前一天,皇帝會到此上香行禮,禮部尚書接著上香行三跪九叩禮後交由太常寺卿率官員將神牌恭請至龍亭內暫時安放,再由鑾儀衛的樣抬至祈年殿內安放於各相對應之神位受祭。

PB280610

PB280609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皇乾殿的圍牆西側可見一扇緊閉的紅色門稱作「古稀門」。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弘曆時已70歲高齡,為體恤他年邁龍體在祭祀行禮的儀式中,能縮短步行的路程,太常寺官員便建議在此開一小型角門,甚得乾隆帝欣喜採納闢建。但又怕子孫後代自此也跟著偷懶都行走此門,便下詔規定今後子孫須年過七十才能出入此門,因此稱為「古稀門」。其實,清朝皇帝沒人能如乾隆高壽,所以也僅僅只有乾隆帝一人進出此們過而已。

PB280622

PB280623

PB280623-01

PB280625

PB280626

PB280625-01

PB280627

PB280641-01

PB280627-01

不知是時間不夠還是地方太大在意猶未盡中,跟著地陪的步伐轉由東側下坡穿越在長廊迴旋出「東門」。回首望去偌大的祭天空間,無論在建築結構、歷史人文及藝術價值上,皆謹慎地表達著對「天」的極致崇敬,踏訪過的每一磚面,即使步步都被神化了,但這種以陰陽五行淋漓盡致呈現的天人關係,到今天為止依舊深具教化意義。

PB280645

世界上大小不同的民族,幾乎都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宗教心理,或者可以說是心靈寄託的需要吧!這種心靈寄託的需求可以大至對神佛的敬畏崇拜,也可小至對偶像的追逐瘋狂。縱然現今科技已把我們的生活空間緊緊包裝著,但奇怪的是,在科學化的外表下,骨子裡的靈魂仍就是歸屬宗教的。

 PB280497 

世界上除道教以外,最有影響的宗教教義不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這些宗教都信仰一個主神。但有沒發現在我們的宗教中,從來沒有一個大神可以長期獨佔天下蒼生的崇信,也可以說本士信仰從歷史上說就很多元雜亂的。我們常可眼見或耳聞到的,哪間廟最興旺、那尊神最靈驗等等,幾乎統統都是小神的多!?再從民間習俗觀之,玉皇大帝的香火往往遠不如一個小地方城隍廟來得香火鼎旺;可城隍爺只是地方上的土地神,而天神中最位尊的該是玉皇大帝吧,又有多少人傾全心地對祭祀禮拜過呢?真是「縣官不如管區」啊。

如果再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中國人信仰各門宗教衍生至今,連一些氣功團體也被發展成類似信教,甚至不同地區都有每個地區教派信仰不同的神尊。更有的是山神、土地、精怪、天星、樹石,甚至活著的好人、死去的壞人,沒有不能信不能拜的;常常是剛拜完佛祖菩薩,馬上又繞去求太上老君,返家途上可能又走一趟土地廟,回家後再給祖宗靈祉敬上一支香。

民間信仰普遍根本不探討人死後會如何如何,呵呵,而多是在努力祈求怎樣才能長生及發財等願望。從古代帝王至今,煉丹求藥等等幾乎辦法想盡,就是希望活萬歲、鞏尊位、保子孫;現今生活中,人們因科學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常事,不再癡論永生而談起養生,有食補亦有氣補,極盡講究不一而足,心裡卻也未見稍減能活更長一點、活再久一點的渴望。終於也在漸漸接受肉體不能長生的事實下,人們開始轉而進階追求精神及心靈上的長生。

PB280617

在農曆上的大節日時,祭祖拜鬼神的各樣規模祭祀活動,供品、燒幾疊紙錢、焚幾柱清香,在哀泣聲中將思念及敬意,隨著冉冉騰遠的煙霧,一直飄到達淨土世界。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轉型,現在人多不再追溯清明、中元或春節祭拜的真正意義,僅止於表達思念親人的層次,更有年輕人只著眼於有沒放假補假或爭取有沒有連假的問題上,令人擔憂的是,「慎終追遠」將漸漸成為老輩記憶中盡孝告祖的記憶 ………………

PB280496

自古以來,人們常把無奈的事推說天意或天命如此,也把強詞奪理合法化說成天意或天命註定。什麼是天意?什麼又是天命?我們常喊說著「Oh!My God!」、「天吶!評評理呀」等等,就怕是只問鬼神不問蒼生了。

又真有天意或天命嗎?!我不知,但相信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公道的尺,只是這把尺是否常擦拭得淨亮!?冥冥之中因果輪迴,有捨才有得,而盡事在人,成事在天,問天不如多反問自己「心安」否?!

 

~ 101.09.02開格兩周年,特趕在今天即將結束前寫完,並PO上此篇10個月前的北京天壇遊記,算是給自己紀念兩周年的代表作吧!?並以這篇上不了檯面的心情故事,特感謝這兩年來,所有格內格外一直包容我偷懶,卻不離不棄的好友們,感恩!……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野雲閒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